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在宋国执政向戎倡议下,晋楚等13国在宋会盟,达成弭兵协议。
春秋中期,晋、楚势均力敌,不断争霸,中小国家深受其苦。楚庄王时围宋都城达九个多月,宋人易子而食。中小国家渴望制止战争,过安定生活。晋国也与秦、齐进行战争,前562年晋秦栋之战与前559年晋秦迁延之战,前555年晋齐平阴之战等等,晋国有胜有败,国力大为损耗。尤其是晋公室与卿、大夫矛盾尖锐,大权渐为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所操纵,晋国君被架空,这使晋无力争霸。楚国王权也日渐衰微,同时在吴国兴起之后,吴、楚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也使楚国无力北上争霸。
在上述情况下,宋国执政向戎,倡议弭兵。向戎与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的令尹子木私人关系都很好。他先去晋国找中军元帅赵武说明来意,赵武与众大夫商量,韩起(韩宣子)说:战争残害民众,消耗财物,对小国是大灾难。消除战争虽然办不到,但一定要答应,才能得人心。不然楚国先答应了,利用它号召诸侯,我们就会丧失霸主地位。晋国的大臣们感到韩起讲的有道理,晋国就接受了向戎的倡议。向戎又去楚国,楚国也表示同意,齐、秦和其他一些中小国家也同意。前546年,晋、楚、郑、鲁、齐、陈、卫、郝、滕、蔡、许、宋、曹13国代表在宋国召开了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弭兵大会。秦国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大会。会上,楚国提出,原先分别从属晋、楚的中、小国家,以后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等于给这些国家增加了一倍的贡纳财物的负担。原来从属于晋国的侯国多,从属于楚国的少.楚国从中占了便宜。赵武说:
晋、楚、齐、秦四国地位相等,晋国不能指挥齐国,正像楚国不能指挥秦国一样。最后商定,除齐、秦两国之外,原先分属于晋、楚的属国现在变为双方的附属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郑、滕两国是齐、宋两国的属国,没有参加盟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答应了向双方朝贡的条件,在这一点上,晋国作了f定让步。会上,晋、楚两国争当盟主。晋人认为:晋国本来就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人能在晋国之前謙血的。楚人反驳说:你们也认为晋、楚地位平等,如果晋国永远在前,不等于说楚是弱国吗?而且,晋、楚两国主持诸侯盟会时间已很久了,岂能专由晋国主持。叔向见争执不下,劝赵武以德服人,不要争谁首先欷血为盟,晋国作了让步,由楚首先欷血。在会盟过程中,发现楚人外衣里面穿着甲,赵武有些担心。楚人也劝子木不要对诸侯失信,子木却说:晋、楚两国从来不讲信义,只要对自己有利能达到目的就行。叔向对赵武说:如果一个会合诸侯的卿不讲信用,谁愿意归属他?他也一定不会成功。如果出了事,与宋一起拼杀,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晋国没有军事准备,就以坚守信用争取诸侯。楚国也怕因失信用而使诸侯倒向晋国,同时晋也让楚在会上当了盟主,所以这次会议终于以成功而告结束。
这次会议召开之后,与会各国之间停止了十几年的战争,晋、楚两国间在四十余年内没有发生军事冲突。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互相勾结,共同奴役各国?这次会议表明晋、楚两国争霸基本结束。从此,中原地区的晋、楚争霸为长江流域的吴、楚争霸所取代?而晋、齐、鲁各国内却开展了卿、大夫的新兴势力与以国君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斗争。因此,这次弭兵会议,成了春秋时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历史进入了春秋后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