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后,晋国联合吴国牵制、打击楚国。
吴国是周族建立的国家,称句吴,姬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的两个伯父。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了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生子姬昌(后来的文王)。古公亶父特别喜欢季历及其子姬昌,想传位给季历。太伯、仲雍知此意图,就逃到“荆蛮之地",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被举为君长,号句吴,初住在今江苏无锡.有千余家。太伯死,无子,仲雍立,号吴仲,下传四世,周武王灭商,封吴为诸侯国。吴传至太伯的19代孙寿梦时,自称王,开始强大。寿梦是前585年即位的。前584年晋景公派巫臣使吴,开始联吴反楚。巫臣在楚庄王时是楚国申县县尹,所以称申公巫臣,屈姓,名巫臣。楚共王时,派他出使齐国.他趁机逃亡到晋国,晋国封他为邢邑大夫。这时,与巫臣有矛盾的楚国令尹子重和大夫子反,便趁机诛灭他的家族,瓜分了他的家产。巫臣对此极为气愤,写信给子重、子反说:你们多杀无辜,我一定要使你们死在疲于奔命。于是,他向晋景公要求出使吴国执行联吴攻楚的使命晋景公同意了这一要求。
巫臣使吴时带了30辆战车,教吴人使用战车、行军布阵、指挥作战、训练士卒。返晋时,留下15辆战车给吴国,还留下了几名射手。他还把儿子狐庸留下当吴国的外交官。他极力怂恿吴王寿梦进攻楚国。巫臣这些做法当时正适合吴晋两国的需要。吴国是楚国的近邻,为使自己发展需要联晋制楚。而处在晋、楚争霸中的晋国,也需要吴国在东南牵制、打击楚国。巫臣使吴的当年即前584年,吴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攻楚的边邑驾(安徽无为)、棘(河南永城县境),又进攻吴、楚之间的两个小国巢(安徽巢县境)、徐(安徽泗县西北)。同年8月又攻楚邑州来(安徽凤台)。楚国正率军攻郑的令尹子重,不得不奉命驰援。在这年中,子重和子反先后七次奉命往返奔驰御吴。吴国在这一年中夺去了原属于楚国的巢、徐一带的一些蛮夷部落。这说明巫臣的计谋是成功的。从此,联晋制楚就成了吴国的国策。
吴国原来被视为蛮夷之邦,和中原诸国缺乏联系,从巫臣使吴开始,渐渐打通了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前576年,晋大夫士燮率鲁、齐、宋、卫、郑、郝诸国大夫与吴会于钟离(安徽凤阳东),提高了吴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前573年,楚、郑攻宋,占彭城(江苏徐州市)等地?楚留300辆兵车协助戍守。彭城是晋、吴之间的交通要道。楚占彭城是为切断晋、吴之间的通路。不久,晋助宋收回彭城。前563年,晋悼公召集宋、鲁、卫、曹、莒、郝、滕、薛、杞、小邪、齐等国与吴国君寿梦相会,并攻灭僵阳国(江苏邳县西北)。倡阳处于晋、吴之间第二条交通要道上。晋灭偏阳,把它给宋,使晋、吴之间得到另一条交通要道。前561年,吴王寿梦死,子诸樊立,诸樊把国都迁到吴(江苏苏州)。前559年,晋国又召集鲁、齐、宋、卫、郑、曹、莒、郡、小郝、滕、薛、杞等国与吴相会于向(安徽怀远西)。盟会的目的是帮助吴国策划进攻楚国的方略。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胜利的的大会,有效地解决了晋楚两国连年战乱的局面,给中原小国所期盼的安定局面带来一丝曙光。但是用当时楚国官阶最高的令尹的话说“楚晋无信久矣”,这两个国家不讲信用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种安定局面极其短暂,楚国率先与晋国爆发著名的鄢陵之战,结果楚国大败,但每次都很巧的是虽然晋国总是赢,楚国总是输,但晋国的硬伤也就是内部分裂的困局依然没有改变,比如说鄢陵之战之后,晋国国君打算利用胜利后的名望迅速消灭国内的反对势力,结果一时激怒了大贵族阶层,导致晋国内部分裂愈演愈烈,天平正向晋国倾斜了一下之后又再次平衡起来。
楚国虽然爱挑事,但是一打就输,晋国虽然实力强,但是内部谁也不服谁。就在这种尴尬局面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宋国这个和事佬再一次出面了,积极张罗着召开了“关于解决晋楚两国历史矛盾的讨论会暨第二届拉架大会”。这次依然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参与了,会议决定把第一次会议的决议方案稍微修改一下,就是所有小国不再需要同时向晋楚纳贡,而是将这些小国一分为二,晋国的附庸国要向楚国纳贡,楚国的附庸国要向晋国纳贡。这样对于两国来说各有一半儿的中原小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另一半每年都要给自己进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了,也基本没有什么再去吞并小国的强大动机了。
在这个军事平衡的协议实施期间,晋国的分裂愈演愈烈,无力主动挑起事端,楚国由于连续失败,也感觉能保住现在的平分霸权地位已经相当不错了,安分守己了许多。但是别忘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晋国在楚国“腰上插的那根针”,那就是逐渐被扶植起来的强大的吴国,由于吴国不在中原国之列,因此也就不在这个协议之列,楚吴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让楚国实在想不到的是,自从晋楚之间发生矛盾、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最后对自己打的最凶、伤害也最深的,居然是晋国东方的学生吴国。
楚吴对抗前期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楚灵王穷兵黩武、长途跋涉,几次出征不见成效。后面的楚平王虽然不爱打仗,打着与民休息的旗号贪图享乐,但是他把楚国最能打仗的将军伍子胥给逼得走出了国门,投向吴国。这一结果直接扭转了吴楚两国之间的平衡,正所谓一人兴邦,看看今天苏州古城的规划,就能知道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全才,更何况再加上一个孙武。后来吴王这两人带领吴国大军对楚发起总攻,一路所向披靡,楚国纠集自身以及附庸国的全部军力,依然是兵败如山倒,最后连都城都丢了,楚国被吴国打的几乎亡国。
之所以楚国在这一次没有亡国,是所处的时代救了它。因为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战乱时代,各国之间尔虞我诈,有能力就吞并别人,没能力就投降。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大会盟制定出来的平衡方案么?齐、秦两国作为大国是不需要向晋楚纳进贡的,但是他们又各自是联盟关系,齐国与晋国是同盟,秦国与楚国是同盟,因此吴国从东往西占领楚国首都后,再往西就快到秦国家门口了,作为同盟国的秦国出兵干预,保住了楚国最后的一线生机;与此同时吴国南边的越国悄悄强大起来,正在趁吴国大举伐楚期间攻打吴国,吴国国君无心继续西进,赶紧撤军回国,就这样楚国残存的军队慢慢的向东收复了之前大部分国土。
到楚怀王在位期间,吴国换成了吴王夫差,一度无比强大的吴国在夫差手里达到顶点,之后又直接落到谷底。可以说吴国的国运不是抛物线,而是慢慢爬升、慢慢爬升,到吴王夫差时爬到楼顶之后直接跳下来。
而这种结果完全是吴王夫差自己“作”出来的,面对自己强大的国力夫差好像有全身使不完的劲儿,后来狂躁到就连最老牌大国齐国以及吴国自己以前的老师晋国都敢打,正是由于吴国有这一段短暂狂躁、又貌似辉煌的历史,才被很多人认为应该把吴国加入春秋五霸之中。结果就在吴王夫差出兵北方,约请各国会盟,打算从晋国手里抢过霸主之位的时候,越王勾践把冰箱里的苦胆都吃完了,一举攻占吴国都城。夫差一看自己背后被捅了刀子,赶紧返回但已回天乏术,只得臣服于勾践。
这几次盟会,说明晋、吴反楚联盟已经形成。前548年,诸樊在楚巢(安徽安庆市北)之战中中箭死,诸樊二弟馀祭立,在位17年死。前530年三弟夷昧立,在位4年,曾大败楚军,攻占楚地州来。前526年,夷昧死,应传位给四弟季扎,季扎三次让国,所以夷昧子州于继位,是为吴王僚。吴王僚当政时,前519年在鸡父(河南固始县南)之战中,大败楚军。次年,吴又吞并了居巢(安徽寿县东南)、钟离两小国。这时,诸樊之子公子光认为既然叔父季扎让国,就应由他继位,所以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帮助下刺杀吴王僚自立,是为吴王阖闻。此后,吴迅速向外扩展,攻占楚国城邑,使吴、楚关系进入了新时期。
从寿梦开始,晋联吴制楚,吴、楚两国不断攻战,互有胜负,吴国愈战愈强。这是晋吴联合制楚方针的胜利。
评论